Mobirise

簡介沿革 / Aabout


》本宮沿革

鳳山鎮南宮仙公廟位於舊制鳳山縣城南郊外道爺廓,廟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。惟依縣城發展及文獻記載,縣城始建於前清乾隆五十三年(公元一七八八年),斯時城廓環植刺竹,編棘為籬,聊蔽內外,此即表示先民已來此披荊斬棘,墾荒播種。為祈求上蒼庇佑風調雨順、五榖豐收,遂乃於上述地點築廟,廟內原祀呂仙祖、李鐵拐仙翁及神農大帝。
據地方耆紳指出,舊制鳳山縣城既已位居交通要津,鎮南宮仙公廟於前清時,廟之地點正處於南門往前鎮港之交通要衝,往來之商賈,為求旅途平安、貨殖五洲,亦都進廟拈香恭聖膜拜。且廟建於鳳山溪旁,俗稱為「毛蟹穴」,廟前兩處天然湧泉,名為「月眉池」,神庇湧泉灌溉,致周圍景色田疇沃野、稻香千里。
由於前期小廟乃前清搭建,因其年久失修,風兩摧殘,導致搖搖欲墜之景況。遂由地方仕紳商組委員會,於民國四十六年,禮聘本省馳名傳藝匠師鳩工重建,至民國五十年春,歷時四年餘終告完竣。遂構成今日之堂皇廟貌,定名為「鎮南宮仙公廟」,而成南部道教聖地,與台北木柵指南宮遙遙相對之情懷。
重建完竣之鎮南宮仙公廟,四境之內益加安寧、香火屢為鼎盛。每見神靈顯化事蹟名傳遐邇,酬謝其靈感之虔誠信眾益昌。迄至民國五十六年春,經委員會議決,開拓五門,韋修兩閣,左為大成殿以祀至聖先師,右為玄聖殿以祀關聖帝君,增添異彩、以顯莊嚴,蔚為鳳山南郊一大勝景。
民國七十九年,改選之第五屆董監事會交接後, 仙祖諭示特賜興建凌霄寶殿、斗姥辰宮,奈因經費龐大、在眾意猶豫之際,新任董事長何調陽先生適時慨捐新台幣壹千萬元,望用以拋磚引玉之舉,效其恭誠大願,訊然激起全體董監事會高昂士氣,隨即組成興建委員會,並經顧問曾鹿先生、總幹事蘇宗貴先生等戮力奔走,得獲鳳山市長黃八野先生鼎力配合,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破土,歷時十一個月,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完工,並舉行入廟迎神登龕大典。
鳳山鎮南宮仙公廟自民國四十六年重建至今,雖不及半個世紀,今已都初具規模格局,其硬體設施除正殿外,尚包括五門、文武聖殿、左右廂樓、斗姥辰宮及凌霄寶殿外,殿前廣場噴水池之九龍石雕及廟園四周牆垣,正擇吉動工,且積極著手規劃綠化工程,軟體方面則有儒壇,經部,樂部與將成立的各種社團組織與圖書館軟硬體設備。
由於鎮南宮仙公廟建廟迄今已達二百餘年,堪稱是歷史悠久。自民國四十六年擴建廟宇以來,主祀呂仙祖其神恩顯赫,香火鼎盛、香客日增,原所組織之管理委員會於民國七十八年起改組為董監事會,並以財團法人名義來管理廟務,力求達到盡善盡美。然鎮南宮仙公廟建廟之旨趣,乃在於宏揚聖教倫理道德,喚醒迷津、淨化人心,改善社會風氣,共同維護社會安寧,謀求全民福祉而努力,進而祈願世界和平。
誠可喜者,鎮南宮仙公廟之廟堂建築莊嚴宏偉,高雄縣都市計畫委員會亦早於數年前,通過廟宇之周圍十餘甲地,指定為公園綠化地域。鳳山市公所亦鼎力配合闢建為「八仙公園」,未來之景必是綠蔭映飛簷,日後必將成為南部地區宗教文化廟宇的翹楚,也是大眾旅遊觀光勝地。

香火裊裊迎善心,福佑綿綿護此身。
神恩浩蕩消憂厄,誠敬參拜福自臨。

晨鐘暮鼓添光彩,願景清明步步真。
常來宮廟祈平順,福慧長存護家門。

Copyright 2013~2025 鳳山鎮南宮仙公廟. All rights reserved.|Web Design By 群智資訊.